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:若有诗书藏于心,岁月从不败美人

作者:丹颜   编辑:李津  

来源:婚姻与家庭杂志(ID:hunyinyujiating99)



我命运多舛,但从诗词里,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,有了诗词,便有了一切。



——小婚家

 

   


2019年5月14日,95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南开大学1711万元,至此,她累计捐赠了3568万元。



她说,书生报国成何计,难忘诗骚李杜魂。


在诗词界,叶嘉莹被公认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、弟子最多、成就最高、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。


她和林徽因、杨绛、张爱玲同时代,被称为最后的女先生。


从北京到台湾到美国到加拿大再到天津,她一生坎坷、诗心不老,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,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。


0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旧居犹记城西宅,书声曾动南邻客


叶嘉莹,号“迦陵”,1924年,出生在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祖宅。


▲叶嘉莹儿时照片(中)


叶家是蒙古裔旗人,本姓纳兰,与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宗,清亡后改姓叶。


叶嘉莹3岁识字,6岁诵读《论语》、唐诗宋词。


少女时代的她天真无邪,常常坐在在繁花满庭的四合院中,听长辈们郎朗吟诵古诗词,“每当下雪,父亲就吟一首‘大雪满天地,胡为仗剑游’。 ”


13岁时,叶嘉莹写成了人生的第一首诗《秋蝶》。


“三秋一觉庄生梦,满地新霜月乍寒”。诗里孤独清冷之气,似乎也印证了她一生的不幸。


1937年七七事变后,父亲随国民政府南下失去消息,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弟弟勉强度日。


1941年初秋,母亲拖着病体去天津租界做手术,不幸感染,在回北京的列车上溘然长逝。


那是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人世无常,母亲棺殓时钉子钉在棺木上的声音,深深镌刻在她耳边,“瞻依犹是旧容颜,唤母千回总不还。凄绝临棺无一语,漫将修短破天悭。”


从此,夏天什刹海长堤上的冰碗儿、长夜挑灯读书时母亲的叮咛、细瓷罐中甜香的重阳花糕……那些曾经美好的记忆,在她17岁那年,随着母亲的逝去,戛然而止。


▲1941年,母亲去世后叶嘉莹的戴孝照


0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转蓬辞故土,离乱断乡根


叶嘉莹从不讳谈自己婚姻的不幸,她说,“我这一生都被命运推着走。”


1948年3月,叶嘉莹经人介绍与在海军学校教书的赵钟荪在南京结婚。


▲1948年,叶嘉莹婚纱照


11月,随丈夫来到台湾。


1949年8月,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言言降临人间,初为人母,叶嘉莹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完满了,但这种幸福感并没有维持多久。


▲叶嘉莹和女儿


12月25日凌晨,“酷爱政治”的丈夫被以思想罪抓捕入狱,家也被抄了。


半年后,叶嘉莹带着女儿也被抓入警局,释放后被迫辞职,没有容身之地,暂住亲戚家。


她带着女儿晚上睡在房间过道的地铺上,白天只能抱着孩子在室外徘徊,以免影响主人休息。


夜深人静时才敢回屋,小心翼翼地在窄小的走道里铺上一张凉席。


全家福


她把那段生活写进诗里,“转蓬辞故土,离乱断乡根。已叹身无托,翻惊祸有门。覆盆天莫问,落井世谁援。剩抚怀中女,深宵忍泪吞。”


3年后丈夫出狱,他们有了第二个女儿。但长期囚禁使他性情大变、动辄暴怒,对叶嘉莹拳脚交加。


最痛苦时,叶嘉莹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。


直到王安石的一首诗唤醒了她,“众生造众业,各有一机抽”她决定斩断这段感情,不再为它烦恼。


苦难的日子里,诗歌给了叶嘉莹最大的慰藉。


1966年,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。


1966年,叶嘉莹应聘到哈佛大学做客座教授


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,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。


为了上好课,她每天熬夜恶补英语,常常查字典、练口语到凌晨两三点,然后一大早上台讲学。


在诗歌的世界里,叶嘉莹如痴如醉,她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,因为她,很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。


0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莲实有心应不死,人生易老梦偏痴


王国维说,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,这句话,没有人比叶嘉莹体会得更深。


在温哥华的那些年,她一边专心工作,一边把孩子们抚养成人,成家立业。


只知岁月渐渐静好,哪知灾难又要从天而降。


1976年3月24日,结婚不足3年的女儿言言与女婿永廷在加拿大发生车祸双双殒命。叶嘉莹强忍悲痛,飞回多伦多为他们料理丧事。


她把所有的痛苦凝成十首《哭女诗》。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,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。


大女儿的意外离世成了叶嘉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,漫长的苦痛中,叶嘉莹渐渐体悟,她决意将自己的体悟、感发,带给更多人,用诗去点亮更多生命。 


1978年,暮春的一个黄昏,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小树林,她手里拿着一封即将寄往祖国大陆的信。


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的亮丽光影,马路两边的樱花树落英缤纷。


一寸光阴一寸金,异国的景色唤起了她年华老去的警醒,也让她萌生了回国讲学的念头。


叶嘉莹的那封信正是给国家教委写的,她在信中说,自己愿意自费回国教书,自出旅费,不接受国家一分钱,也不要任何报酬。


1979年初,叶先生第一次从北京至天津,南开大学诸教师在车站迎接


1979年,叶嘉莹穿着特意在香港定做的蓝色中式上衣,站在了南开大学的讲台前。她的到来,很快在国内掀起一股“叶旋风”。


300人的阶梯教室挤满了蜂拥而来的旁听者,临时增加的椅子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,上课时叶嘉莹想进教室都很困难。


此后的20多年里,叶嘉莹往返国内外,应邀到国内的几十所大学讲学。尽管已90岁高龄,她常常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小时,一口水也顾不上喝。


在70年的教书生涯里,她桃李满天下,培育出如著名作家白先勇等一批文学大家。因为贡献卓著,2016年3月21日,叶嘉莹获得 “影响世界华人大奖”终身成就奖。


叶嘉莹晚年将自己的根落在了中国,落在了南开大学。


2018年6月,她决定将自己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,设立“迦陵基金”,用于支持古典文化研究,初期捐赠1857万元。


今年5月14日,她再次捐出1711万元。



名利如浮云,洁来还洁去。


她喜欢南开大学的马蹄湖,每年六月,花叶田田。她曾自比“残荷”,她说,“我的莲花总会凋落,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。”


2017年,叶嘉莹出现在央视《朗读者》的舞台上,耄耋之年的她,白发苍苍,气质超然,站在那里自成一道风景。

 

▲ 叶先生吟诵


她用一生诠释弱德之美。


她说,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,而且也在承受苦难之中,这就是所谓的“弱”。而在苦难之中,你还要有所持守,完成自己,这就是“弱德”。


于逆境中坚守,悲痛中痊愈,绝地中自持,到底是诗歌疗愈了她,还是她绽放了诗歌?


没有人能说得清楚,我们只知,若有诗书藏于心,岁月从不败美人。




关于作者:婚姻与家庭杂志:中国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,关注女性自我成长、亲密关系维护。温暖风趣,与你聊聊爱情婚姻那些事儿;专业理性,力邀众多心理咨询师,为你解答情感困惑;线上线下,微课沙龙情感陪护。(微信/微博/今日头条:婚姻与家庭杂志)


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,点点看↙↙↙

01.杨千嬅:我什么都没有,只是心口写着个“勇”|家风

02.分居两年离异中,新认识的女友不信任我,还要继续谈吗?



【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】

亲密关系沟通婆媳

自我成长安全感渣男前任

心理测试出轨男人说离婚

亲子家暴


中国 南开大学 叶嘉莹 母亲 没有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